老店铺文化站:甘榜格南

img-fluid

“老店铺文化站”计划

“老店铺文化站”计划是国家文物局通过其属下博物馆、文物机构以及社区展馆与个别邻里的老店铺合作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并让人们认识和欣赏生活中擦身而过的历史文物。

在这项计划下,国家文物局与选定邻里内至少拥有30年历史的老字号店铺紧密合作,携手创设“小型博物馆“,展示各家店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店铺内的“小型博物馆“将通过店铺的历史文件、照片和文物,讲述店铺的故事。

国家文物局除了提供资金、策展支持和协助编制展品外,还会与店家合作协办座谈会、导览和学习坊等活动,并为店家提供机会参与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主要活动,如新加坡文化遗产节,以及各区内文物机构举办的文化节。

街头饮品扎根狮城: Bhai Sarbat Singapore

姜茶(teh sarabat)清甜微辣,是人们熟知的消暑饮品。Bhai Sarbat自1950年代起就售卖姜茶及其他本地饮料。它是由一名称为费鲁兹(Firuz)的印度移民开创。

Bhai Sarbat起初是用三轮车卖饮料,到了1970年代才搬进店屋。现在的店主莫哈默阿斯加(Mohammad Asgar)在2018年买下这家饮料店后,无意间听到顾客提起这家店的别名,因此决定取名为Bhai Sarbat(Bhai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中意指“兄弟”)。

这家店以奶茶和姜茶最受欢迎,它们都属于拉茶,后者通常会加入姜汁。在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文化中,sharbat(源自sarabat)一般指的是一种以糖浆为主的清甜饮品。但在新马一带,这个词也用来指姜汁拉茶。

姜茶与奶茶是用红茶和炼奶调配而成。Bhai Sarbat的冲茶师傅拥有各自的拉茶技艺和特色。他们用两个杯子反复把茶倒来倒去,茶的温度和味道会随着不同的拉茶技艺与幅度而产生微妙的变化。这样拉出来的茶,也会在表面形成幼滑的泡沫。

为了迎合顾客不同的口味,Bhai Sarbat售卖的饮料已从12种增至120多种。阿斯加的儿子扎基(Zaki)也在店里担任冲茶师傅。如今,这家店不仅吸引常客定期光顾,也开拓了稳定的新客源。

代代相传的香氛: Jamal Kazura Aromatics

Jamal Kazura Aromatics是由哈尼法(Mohamed Hanifa bin Mohamed Shariff)在1933年创办,售卖的香水种类繁多,香味各异。当年,他从南印度经廖内群岛来到新加坡,设立了Kazura 公司。

哈尼法的第一家店铺位于桥北路728号,早期售卖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书籍、宝石、服饰和香水。他的顾客大多是苏丹回教堂的信徒和朝圣者。

1970年代中,哈尼法的儿子贾马尔(Jamal bin Mohamed Hanifa)继承父业,把店名改为Jamal Kazura Aromatics,专售香水、精油和香薰。这家香氛店也开始售卖阿拉伯语称为“attar”(意即香精)的非酒精香水。数百年来,这种非酒精香水一直被全球各地的回教社群视为高档商品,一些回教徒也会在祷告前涂抹。

贾马尔用番红花、檀香木、乳香等精油来调配出各种香味独特的香水,包括店里最畅销的“交响曲”(Symphony)和“苏丹”(Sultan)。贾马尔的孩子回忆道,父亲会在他们身上测试各种不同的香水,因此他们总是带着一身香气去上学。如今,在香氛中长大的他们已成为香氛店的第三代掌舵人。

Jamal Kazura Aromatics从1990年代起扩大香水种类,以满足顾客不断演变的要求及吸引不同种族和宗教的顾客群。如今,佛教徒会到他们店里购买檀香,基督教徒也会去购买乳香。2009年,哈尼法的孙子乔哈里(Johari Kazura)在亚拉街42号创办了香氛品牌Sifr Aromatics,提供定制香水服务,把家族的精湛技艺与创新精神延续下去。

舌尖上的家乡味: Rumah Makan Minang

Rumah Makan Minang的创办人珠拜达(Zulbaidah binte Marlian)是Sabar Menanti餐馆的继承人之一。她从小在母亲罗斯玛(Hajjah Rosemah binte Mailu)经营的食摊帮忙。罗斯玛出生于西苏门答腊双溪里茂(Sungai Limau),她辛勤努力,把食摊发展成餐馆,展现出坚强独立的米南加保女性形象,让珠拜达深受启发。1980年代初,珠拜达决定追随母亲的脚步,与丈夫莫哈默辛(Mohamed Zin bin Harun)一起创办巴东式菜饭餐馆Rumah Makan Minang。

巴东式菜饭(nasi padang)的其中一道经典佳肴是仁当牛肉(椰奶咖喱焖牛肉,beef rendang)。它源自米南加保,用牛肉、香料和椰奶以小火焖煮而成,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Rumah Makan Minang的仁当牛肉是根据罗斯玛的家乡味烹煮,口感偏干及带有一丝焦糖风味。

餐馆的其他招牌菜包括青辣酱炸鸡(ayam belado hijau)和红辣酱牛肺(paru belado merah)。这两道菜都加了米南加保料理中常用的参峇辣椒酱及以椰奶和椰丝取代椰子酱。

这些烹调技艺和食谱从罗斯玛与丈夫哈芝马利安(Haji Marlian),一直沿用至第二代珠拜达与丈夫莫哈默辛及第三代接班人哈兹米(Hazmi)、茜雅吉达(Syahidah)、阿里夫(Ariff)和纳兹里(Nazri)。他们设立了中央厨房,以确保食物质量保持一致。2017年,他们在淡滨尼开设了新分店。尽管餐馆没有公开其仁当牛肉的家传秘方,但它与香格里拉酒店合作,让这道家乡菜纳入酒店的传统佳肴餐单中。

巴东式菜饭的传承: Sabar Menanti

1997年创办Sabar Menanti II的玛丽尤莉斯(Maryulis Bagindor binte Marlian),是本地知名巴东式菜饭餐馆Sabar Menanti创始人哈芝马利安(Haji Marlian bin Athar)与罗斯玛(Hajjah Rosemah binte Mailu)的长女。她秉承家传技艺,把传统风味传承下去。

Sabar Menanti原本只是路边摊,1920年代连招牌都没有。由于其摊位坐落在著名墓碑制造商旁,因此一度被称为“墓碑巴东式菜饭”。直到1960年代,哈芝马利安的朋友把一家前餐馆留下的招牌送给他,这个路边摊才得名“Sabar Menanti”(在马来语中意指“耐心等待”)。

当时,哈芝马利安与妻子负责烹煮,玛丽尤莉斯则与兄弟姐妹一起捡木柴生火及到苏丹门附近的公共水喉取水。到了1990年代,他们扩充生意,在甘榜格南设立了六家餐馆,分别由哈芝马利安的子女掌管。

Sabar Menanti坚持使用传统香料与食材,并以炭火烧烤。其仁当牛肉(椰奶咖喱焖牛肉,beef rendang)、烤鱼(ikan bakar)和咖喱鸡(ayam gulai)等深受食客喜爱的菜肴,都保留了米南加保的传统文化。

如今,Sabar Menanti仍保留传统风味,同时致力于吸引新一代的顾客群。当玛丽尤莉斯的儿子伊斯扎哈(Mohamad Iszahar Tambunan)接管生意时,他决定为餐馆改名,以显示Sabar Menanti仅此一家。他也翻新餐馆及推出外卖服务,其他家人则沿用传统烹调技艺和食谱,为餐馆提供各式各样的巴东式菜饭。

传承针线情: 新兴泉记

新兴泉记的老板常说,他们的家族企业是与一代又一代的顾客一同成长。新兴泉记是一家售卖缝纫用品的贸易行,由来自中国泉州的黄坤腾在1965年创办。新加坡作为贸易枢纽创造了进出口商机,使新兴泉记也蓬勃发展起来。

黄坤腾原本在一家贸易行工作,后来在乞来街47号创立新兴泉记贸易公司,其中“泉记”在福建话中有“心系泉州”之意。当时,黄坤腾利用新加坡作为转口贸易中心的优势,向工厂、裁缝和商人销售纸芯线、丝带、纽扣及各种配件。1970年代,随着乞来街进行重建,新兴泉记也迁至甘榜格南。

在1960和1970年代,黄坤腾与家人怀抱着创业热忱,积极在亚洲各地搜寻供应商,并先后从中国和日本引进飞轮牌纸芯线及YKK拉链,这两个品牌后来成为公司的主要分销商品。黄坤腾的儿子昭宝和昭国及他们的兄弟姐妹继承企业后,也到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进一步开拓客源。

在1970和198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新兴泉记的店门外可见来自各国的商人排起长龙,为采购大批YKK拉链及其他配件付款。店员过后会把商品送到驳船码头以运往世界各地,或送到不同地点给买家。

从2000年代起,黄家的第三代,包括黄坤腾的两名孙子泉安(Adrian)和健安(Kenny)积极发展零售业务并设立了网店,使新兴泉记得以持续发展及迎合新一代顾客的需求。

从甘榜格南到朝圣之旅: V. S. S. Varusai Mohamed & Sons

自1935年以来,V. S. S. Varusai Mohamed & Sons已为成千上万的回教徒提供前往麦加朝圣的必需品。这家店的创始人是瓦鲁塞·莫哈默(Valanadu Sinnagani Syeda Mohamed Varusai Mohamed),他在印度蒂鲁吉拉帕利(Tiruchirappalli)出生,后来从缅甸仰光移居新加坡。

瓦鲁塞·莫哈默起初在甘榜格南卖袜子。后来,他在附近的哥罗福阁一带设立工厂,生产及销售钢制行李箱和雨伞。不过,他最广为人知的产品是朝圣者使用的绿腰带,这种坚固耐用的腰带在马来语中被称为“tali pinggang haji”(意即哈芝腰带)。

前往麦加朝圣时,朝圣者必须穿上称为戒衣(ihram)的宽松长袍,象征所有回教徒在阿拉面前是平等的。瓦鲁塞·莫哈默在朝圣时发现,许多朝圣者会临时设法把钱袋和其他财物绑在戒衣上,他因此灵机一动,设计了一款能存放金钱和其他必需品的腰带。

1935年,瓦鲁塞·莫哈默到英国为他设计的Makkah Zam Zam腰带申请专利权,并在新加坡以优质材料制造。在巅峰时期,他每年会出口约6万条腰带到中东。瓦鲁塞·莫哈默的顾客群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朝圣者,他们会在往返麦加朝圣时,到甘榜格南歇息和购买朝圣所需的腰带及其他必需品。

这家一直在甘榜格南做生意的家族企业,如今已由第二代和第三代接管。他们也扩大商品种类,售卖戒衣、香薰和香水等,其中香薰和香水还替他们建立了多元文化的顾客群。

炭火加香料煮出传统风味: Warong Nasi Pariaman

仁当牛肉(椰奶咖喱焖牛肉,beef rendang)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的米南加保。习惯迁徙的米南加保人,把这道家乡菜带到了东南亚各地,成为在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广受欢迎的美食。它经过长时间的焖煮,味道香浓,是米南加保人思忆故乡的传统佳肴,也是本地餐馆Warong Nasi Pariaman数十年来的招牌菜之一。

这家餐馆由伊斯林(Isrin bin Ibrahim)与妻子罗斯娜(Rosna binte Zainal Abidin)创立,自1948年起就在桥北路卖巴东式菜饭(nasi padang,米南加保料理)。伊斯林一家人于1940年代从印尼西苏门答腊的帕里亚曼镇(Pariaman)移居新加坡,起初在街边摆摊,后来租了店面并以家乡名称取名。

餐馆由第二代苏迪曼(Sudirman)、朱林(Jumrin)、穆纳夫(Munaf)和纳斯林(Nasrin)接管至今,仍坚守创始人伊斯林严选食材、烹调与摆盘的方式。除了仁当牛肉,烤鸡(ayam bakar)和菠萝蜜咖喱(gulai nangka)也是这里的招牌菜。

餐馆坚持使用米南加保的传统烹饪技艺。仁当牛肉加入香辣酱、椰奶、洋葱、香茅和柠檬叶,用炭火慢煮;烤鸡则用椰奶烹煮后以炭火烧烤。这两道菜肴都带有独特的烟熏味,深受食客喜爱。

到了21世纪,伊斯林的孙女雅蒂(Yanty Sulastry Emrin)也加入经营这门家族生意。与其他在甘榜格南卖巴东式菜饭的老字号一样,Warong Nasi Pariaman致力于传承及推广米南加保的烹饪文化。

GameOn Nila Jejak Warisan Edition

GameOn Nila Jejak Warisan Edition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app.


GameOn Nila Jejak Warisan III

 
close button
hh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