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铺文化站: 牛车水

img-fluid

老店铺文化站” 计划

老店铺文化站计划是国家文物局通过其属下博物馆、文物机构以及社区展馆与个别邻里的老店铺合作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并让人们认识和欣赏生活中擦身而过的历史文物。

在这项计划下,国家文物局与选定邻里内至少拥有30年历史的老字号店铺紧密合作,携手创设小型博物馆,展示各家店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店铺内的小型博物馆将通过店铺的历史文件、照片和文物,讲述店铺的故事。

国家文物局除了提供资金、策展支持和协助编制展品外,还会与店家合作协办座谈会、导览和学习坊等活动,并为店家提供机会参与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主要活动,如新加坡文化遗产节,以及各区内文物机构举办的文化节。

 

仁泽众生:余仁生

1873年,原籍中国广东的余仁生创办人余广,离乡背井到马来亚霹雳州一个锡矿小镇务边闯荡。他留意到当地的矿工生活艰辛,长期靠鸦片减轻痛苦。

余广相信传统中医药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治疗疾病,便于1879年在务边开设一家药铺,取名“仁生”,意即“仁泽众生”。

余广去世后,其独子余东旋在21岁接管父业。他精明能干,不仅经营中医药生意,也积极开拓锡矿业、橡胶种植业和房地产业。他决心帮助矿工戒掉鸦片烟瘾,于是在锡矿场附近开设药铺,为矿工提供医疗服务。

到了1910年代,这家传统中医药行改名“余仁生”,重塑家族品牌,并将业务拓展到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南部地区。1910年,位于桥南路265271号的新加坡第一家余仁生药行正式开业。除了提供民众负担得起的医药保健服务和产品,余仁生还提供汇款服务,而其店员也帮目不识丁的中国移民读写家书。

今时今日,余仁生依然秉承创办人“仁泽众生”的优良传统和信念,持续发展壮大,如今在本区域拥有逾200家零售店和中医诊所。

驰名肉干,经典口味:林志源

林志源肉干深受人们欢迎,逢年过节门店外总是大排长龙。它起源于1920年代,由林继英创立。林继英原籍中国福建,父母希望他当医生,他却到种植园和商店打工。1938年,他攒够钱做生意,便开始在珍珠街经营推车卖肉干的生意。

林继英为肉干生意取名“志源”,意即“林家志气源源不绝” 。他按照母亲的食谱制作肉干并改良腌汁,以迎合本地人的口味。他也尝试各种肉干制作方法,例如把肉片晒干后炭烤,让肉干带有独特的烟熏味。

1956年,林继英在新桥路租了一个店面,一半用于制作肉干,另一半作为门市。他和家人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留在店里,而目前接管业务的林家第二代和第三代也依然延续这个全家大小帮忙看店、打理生意的传统。

如今,林志源已拥有一群忠实顾客。许多人其实都不介意排长龙买肉干,他们甚至把排队买林志源肉干视为迎接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

从金银饰品成功转攻娘惹首饰:金宝芳金铺

金宝芳金铺成立至今已超过80年,为几代顾客制作和销售首饰。1938年,银匠陈永玉从中国金门来到新加坡,在中国街58号开设金宝芳金铺。.

金宝芳早期销售本地批发商的银饰及陈永玉亲手制作的饰品。顾客以福建人居多,他们经常到店里购买一些特别饰品,例如新生儿的平安锁符筒和往生者的陪葬首饰。金宝也售卖金饰,尤其是福建人喜欢的红金首饰。

1943年,陈永玉和朋友在桥北路成立联号宝发金铺。到了1950年代,这两家金铺以工艺精美和定制首饰著称。桥北路一带有不少非华族居民,所以宝发金铺迎来的顾客以马来族、印度族和土生华人娘惹居多。

1971年,宝发金铺的创办人退休后,陈家买下这家金铺并与金宝合并。1990年代,随着中国街进行翻新重建,金宝芳在2002年落户必麒麟街

如今,金宝芳已传至第三代,在设计烧青金饰和娘惹首饰方面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迎合新加坡口味的粤菜:咏春园

咏春园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中餐馆之一。它由罗厘司机转投餐饮业的何乐如于1929年创办,早年坐落在大世界游艺场。

咏春园的粤菜颇具本地特色,融入了马来、印度、福建和潮州料理的食材和特色,例如辣椒和咖喱粉。与传统粤菜相比,咏春园的菜肴口味更为浓郁。

193060年代,许多社会名流、达官显要、社团和缔结连理的新人都会在咏春园大摆宴席。餐馆可容纳100张餐桌,一个晚上举办三四场婚宴是常见的景象。当年,咏春园的生意好得让何乐如忙不过来,经常不得不以餐桌为床,在餐馆里过夜。

到了1970年代,随着大世界游艺场的访客人数减少,咏春园的生意也跟着下滑。1978年,咏春园迁至新桥路,并把英文名“Wing Choon Yuen”改为“Spring Court”。2004年,餐馆落户克罗士街上段,一直营业至今。

对许多本地华族家庭来说,到咏春园吃团圆饭,是每年农历新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餐馆目前由何家第三代经营,坚持保留本地华人的传统饮食文化,让年轻一代品尝新加坡式的粤菜。

传统茶楼糕饼飘香:东兴饼家

以菱形蛋挞闻名的东兴饼家,起源于战前的皇后茶楼。

创办人方嗣兴1910年代从中国广东南下谋生,以流动手推车给多家茶楼供应茶水。1934年,他用多年积蓄买下一家位于史密斯街的茶楼,后来改名“东兴”。

战前的牛车水茶楼林立,周末相聚茶楼“叹早茶”、吃点心聊天是广东人的生活习俗。东兴对面是著名的粤剧院梨春园,戏迷们经常会到东兴购买甜饼点心送给他们喜欢的粤剧演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茶楼纷纷转型为酒楼,东兴却坚持继续做饼食。1960年代,东兴把各种形状的蛋挞展示在玻璃橱柜,以吸引更多顾客。这个行销策略非常成功,让东兴成为家喻户晓的饼家,专卖蛋挞和传统广东结婚礼饼。

1980年代,史密斯街一带展开翻新重建工程,东兴迁至桥南路,一直营业至今。东兴目前由第四代后人经营,仍是到访牛车水的游人必访的店家之一。

美味芳香的肉干:美珍香

美珍香由张瑞意于1930年代创办。他一开始在牛车水的前大华戏院附近沿街售卖肉干,后来在梧槽路开设第一家店。

肉干店取名“美珍香”,意即“美味芳香”,而且每个字的笔画皆同为九划,象征长长久久。

张瑞意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营销能力很强。从1950年代起,当时英文名拼写为“Bee Chun Heng”(现为“Bee Cheng Hiang”)的美珍香,通过定期打广告、赞助广播节目和参加展销会致力打响知名度。

到了1970年代,美珍香已扩展业务,在市区开设了数家分店。位于新桥路的分店迅速成为牛车水的热门店家,逢年过节都会看到长长的人龙。

尽管美珍香已发展成跨国企业,但它仍采用传统的肉干制作手法,例如以人工方式用手把肉片铺在竹筛上。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持,让美珍香的老顾客一再回头光顾,寻找陪伴他们成长的味道。

上乘名茶的保证:白新春茶庄

白新春茶庄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茶庄之一,由白庄旦娘 和儿子白金讴于1925年创办。

白庄丹娘在丈夫去世后,于1910年带着儿子从中国安溪来到新加坡,让他在伯伯的茶庄当学徒。白金讴积累了一些经验后,离开茶庄到印度尼西亚当劳工,后来回到新加坡开创茶叶事业。

开始时,白金讴挑着茶叶在市区沿街叫卖,以建立自己的客户群。到了1925年,他攒够了钱,便在乔治街开设茶庄。他以水牛作为茶庄品牌的标志,因为他的同仁觉得他性格刚强而给他取了“牛头”的外号。白新春茶庄多年来焙制上乘名茶,逐渐建立起口碑。

随着白新春茶庄成为优质茶叶的保证,白金讴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和员工都掌握准备茶叶与泡茶的知识和技巧。

白新春茶庄目前已传至第四代,仍是首屈一指的上乘名茶批发与零售商。白新春茶庄专属焙制的名茶也深受欢迎。

家喻户晓的金饰品牌:天成金铺

天成金铺由黄、尹、周三家于1937年创办,是桥南路最后一家战前金铺之一。

直到1970年代,黄金被视为一种储蓄保值的方式,因此金铺外常有顾客在发薪日排队购买黄金。天成金铺尤其受欢迎,因为它承诺回购其珠宝首饰,而当时很少有金铺提供这项保证。

天成金铺以黄金品质和工艺精巧著称,在195070年代的高峰时期雇有约20名金工匠。其珠宝首饰手工精细,许多政要、富豪妻子、选美赛美后和国际巨星,例如冯宝宝、甄妮和李丽华,都是天成金铺的常客。

天成金铺也是定制金饰的必选店家,而且当时媒体时有报道。例如,天成金铺于1952年为粤剧戏迷制作“燕子归巢”金牌,送给香港粤剧演员石燕子,以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1964年委托天成金铺制作大金盾,送给为总商会新大厦主持揭幕仪式的时任总理李光耀。

天成金铺目前由创办人家族的第二代经营,依旧是值得信赖的本地珠宝商。许多老顾客仍会为了特殊节日到天成金铺购买或定制珠宝首饰。

世代信赖的药油和药膏:华安药行

 

华安药行由董智良于1916年创办,坐落在宝塔街67号,是新加坡老字号药行之一。

华安药行以优质实惠的产品著称,许多苦力和从事建筑工作的三水妇女“红头巾”回乡探亲前都会到这里购买手信,当中以红花油最受欢迎。1940年代,董智良的长子董醒民接管生意,继续以低廉价格出售其药油和药膏,确保属于劳动阶级的顾客能负担得起这些药油。

除了本地顾客,华安药行也有不少来自中国的顾客。这是因为好几代中国移民回乡时都会买华安药行的产品当手信,让药行声名远播。

董醒民热爱动物,在宝塔街后巷经营稀罕野生动物进出口生意,供应给海外实验室和动物园,直到1960年代。他的家人回忆道,同样热爱动物的柔佛苏丹依斯迈是董醒民的朋友,后者曾多次微服到店里欣赏这些动物。1957年,董醒民在巴西班让设立了动物园,还从荷兰引进一头海狮。

华安药行在2000年迁至克罗士街上段,目前已传至第三代。他们获得了世世代代忠诚顾客的信赖,以此为基础继续发扬华安品牌。

传统品牌打造高级珠宝:安昌珠宝

安昌珠宝由何耀平创立,以精湛手工艺和独特设计著称。1925年,他从中国广东南下谋生,先在马来亚多家金铺当学徒,然后移居新加坡。

1936年,何耀平和朋友在桥北路开设第一家金铺,销售金银首饰。金铺取名“安昌”,在粤语中意指“平安昌盛”,反映了中国移民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期许。

1941年,何耀平把金铺迁至桥南路251号,主要考虑到牛车水的人口较密集,希望迁址后能吸引更多顾客上门。此外,这一带以广东人居多,同属广东籍贯的何耀平觉得与自己人做生意会比较容易。

安昌备受人们信赖,其顾客大多都购买黄金以储蓄保值,直到19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新加坡人开始购买珠宝首饰供个人佩戴,何耀平的小儿子乃全决定把传统品牌现代化,并开始专攻罕见的玉石首饰及提供珠宝设计与定制服务。

如今,安昌已成功转型,为顾客提供设计别出心裁、手工精巧细腻的珠宝首饰,成为著名的高级珠宝商。

从香脆花生到传统甜品:味香园

或许没有太多人知道,传统甜品店味香园是以生产花生起家。

创办人李哲卿原本在怡保万里望的花生工厂工作。他于1940年代移居新加坡,并创建味香园。他最初在宝塔街销售万里望花生,后来才迁至登婆街39号。

味香园以“农夫牌”向本地零售商和餐馆供应香脆花生,而登婆街门店则按重量出售鲜烤花生。到了1970年代,味香园把花生出口到本区域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还出口到香港、欧洲以至美国。虽然出口业务在1990年代继续蓬勃发展,但随着市场推出更多新奇零食,登婆街的生意面临激烈竞争。

因此,李哲卿的女儿莲英和美英提议开拓更多元化的业务,于是在登婆街67号的门店销售传统广东甜品,让味香园可以继续在牛车水营业。

如今,味香园已成功转型,在全岛各地开设了多家甜品店。不过掌舵人仍坚守初心不忘本,依然在一些自家的甜品店销售农夫牌花生。

 
close button
hhlogo